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大家都烂熟于心,其中的M(measurable)可量化的口号是 no measurable no manageable。
关于这一点,列举了一个例子,我们如何量化评价6岁的女儿对自己的爱。管理大师有一天对女儿说,最近你对老爸的爱少了,女儿不服气地说,我对您的爱一如既往,丝毫没有减少啊,老爸,您凭什么这么说呢?老爸拿出了他的证据,说我连续7天用秒表测量了你从我一进家门到扑向老爸怀里拥抱的时间,前三天是9秒,后三天是12秒,所以我判断你对老爸的爱减少了,不如以前。女儿自然是一脸茫然,虽然不服气这个结论,但是对这种量化的事实,无语以对。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,父女之间的亲情怎么能用这种无情冰冷的秒表测量呢?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爱和恨,用这么庸俗的方法去量化,爱是无价的。其实,他倡导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,把一些含混的目标进行拆解,然后量化,用数据说话,用事实说话。
再举一个例子,如何处理新上岗员工与销售业绩之间的矛盾。思路也是过程的量化管理。对新员工前半年没有任何销售指标的要求,要求是新员工要熟记公司培训材料上准备的50个问题,倒背如流,不管你是否理解。在与每个客户互动时,见面的前3分钟内,必须非常流畅地陈述5个关于该款汽车的特性,不管客户是否听懂和有兴趣。可以想象客户似听非听,员工欠着半个身位,紧随其后,滔滔不绝的尴尬场景,但是,久而久之,客户的印象是这家店的员工很专业也很敬业,回家后的几天中,穿梭与其他专卖店,在相互比较,犹豫不决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地再次踏进了该家门店,这种回头客,往往成交的意愿更加强烈,大大增加了成交的机会,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业绩的提高。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。这里是将目标拆解之后,对过程的量化管理。
当我们在对一些含混不清的目标进行管理有难度时,不妨找到目标与过程的关系,将目标拆解,进行过程的管理,做到过程的管理可量化,可执行,在确保过程完成的情况下,达成最终目标。简而言之,将粗暴的目标管理,转化为细腻的过程管理,当然前提是,管理者一定要清楚拆分的过程与最终目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。
企业内部,一线销售的目标清晰,就是数字,直接管理数字即可,达到就是完成,反之,没有完成。但是,对于大多数的支持部门,目标含混不清,难以管理,管理者不妨考虑这个办法,将某个目标转化成可量化的过程,通过确保过程的高质量完成,间接完成最终目标。
对于制药企业中的医学事务部,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的上市和产品周期的管理的强化,医学部逐渐成为药企的核心部门,如何管理其中占比较大的MSL团队,成为一个重要议题,比如医学部MSL与KOL之间的互动,其最终结果的好与不好,很难用数字衡量,MSL带人经理一定有这样的体会,当MSL manager 询问下属MSL对某位KOL互动的结果如何时,答复多半是我很努力,效果也不错,还会具体陈述,我在3个月中拜访过教授多少次,在我们举办的会议上做过讲者等等,即便带人经理对此有不同看法,也没有办法进一步挑战,因为目标没有量化或量化不可执行。如果直线经理采取过程量化管理的方法,将KOL互动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互动过程的量化管理,也许情况会变得不一样。比如,把KOL互动过程分为6个级别,最好为5分,最差为0分:
5分:直接与KOL电话联系,立即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4分:微信或者短信联系,一天内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3分:电子邮件联系,三天内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2分:面对面拜访,一周内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1分:在其他部门同事的协助下,面对面拜访,一周内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0分:各种理由,不能获得某项事宜确认
长此以往,对每一位MSL要求互动的KOL进行量化打分,结果自然会变得很清晰,目标也容易达成。经理与下属沟通过程中,需要改进的地方,也比较容易界定,实现有的放矢,资源精准投放。
最后,在合规趋严、VBP和DRGs逐渐落地的新形势下,多家在华跨国制药企业,一直在探索,销售个人不背指标,公司高层又要完成总体目标的最佳模式,量化的过程管理,也许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。